新媒体论:不做媒体,做超媒体!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世英 本章:新媒体论:不做媒体,做超媒体!

    “全球新媒体产业平均增长率已达到20%,而中国正是最具潜力的新媒体市场之一。”全球最大媒介研究公司AC尼尔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维·卡尔霍恩说。他指出,随着IPtV、手机电视、宽带网络电视以及户外媒体的发展,全球媒介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人口庞大的新兴媒体市场。

    而分众传媒,这个从楼宇电视出发,通过液晶屏的渠道载体卖广告,短短的时间内,以令业界惊讶的速度完成了新媒体的谋篇布局,构建了一个包括楼宇电视、卖场终端电视、公寓电梯海报、户外LED、影院广告的数字化户外板块、互联网广告及手机无线广告网络等三大业务板块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新媒体产业格局与媒体网络组合,同时隐现着分众传媒谋划已久的未来新媒体横向战略,通过组合来扩张与提升分众传媒新媒体的价值创造能力。

    Anytime,anywhere,anyscreen,《连线》杂志在2005年提出的这一全球趋势,给了分众传媒及江南春新的启发,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分众不仅是不做内容的“渠道媒体”,而且这一次,他们的目光看向了世界。

    分众不做内容,只做渠道

    就在所有的广告商为吸引观众的眼球而研究内容的创意时,分众传媒前瞻性地将另一个“渠道”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区别于传统“内容媒体”的“渠道媒体”。从不同类型受众的生活轨迹和信息需求出发,在人们的生活接触点中发现和建设媒体,并形成庞大、分众型且精准有效的渠道网络,通过这种渠道的精准性和广度提高媒体的效果,形成一个甩不开的“渠道媒体”。

    于是,江南春曾不止一次面对外界“分众只做广告不做内容会制约分众发展”的质疑,而每次他都耐心地对提问者讲解他心里的媒体理念:“分众传媒的媒体网络是从不同类型受众的生活形迹和信息需求出发,在人们的生活接触点中发现和建设媒体,并形成庞大、分众型且精准有效的渠道网络,通过这种渠道的精准性和广度提高媒体的效果,广告信息不需要附加在内容的脊背上而可以独立地得到展示和生存。”

    传统内容媒体广告费用的相当部分被运用于内容生产,正如美国媒介社会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说的“有偿性阅读”——广告商们间接地为消费者观看内容而付费。如何使广告有效?内容媒体只有将内容坚持到底,靠内容吸引观众,但这将增加广告发布的成本。还有一种办法是把广告制作得与内容更加水乳交融(广告内置),与消费者过滤冗余信息的筛子做斗争,其目的是在坚持内容路线的前提下降低广告成本。当许多观众醒悟过来时,纷纷大呼“上当”。

    一方面由于政策限制,分众一直无法获得做内容的资格;而拥有渠道优势的江南春则明确表态,即使分众获得制作节目或新闻的牌照,分众也不会播放节目,而要做纯广告媒体,分众将坚持“渠道为王”。“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内容。首先,时间太短,片段的内容对用户不一定有价值;其次,当你放短新闻时,广告就没了,你的商业模式就成了问题。”江南春笑言,“我认为能发布内容未必是一种优势。至少从目前看,去推动与消费者相关的资讯是更好的选择。”

    人们认为,渠道媒体广告投放的方式更加具有某种强制性,把信息令消费者难以躲闪地“推出去”。楼宇电视广告的强制性既来自于视觉,也来自于心理。当人们处于等待电梯的无聊状态时,看看电视总比百无聊赖要好一些,哪怕看的是广告。对于那些恨不得扭着消费者的脖子让他们看广告的广告商来说,更加诱人的是具有一定强制观看性的广告方式。正是这种强制性,让分众的楼宇电视广告获得了广告商们的青睐,成为近几年增长得最快的广告渠道。

    拿破仑说:“我的法兰西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原因在于我们与敌人抢占制高点时总是先行一步,抢在他们前面占据有利地形。”出于强势地位,分众已经看淡了许多市场。“分众也不会特别看重一些行业市场。”江南春自信十足地说,“实际上,等它们做成熟后,我们也不排除用资本的手段去兼并和收购。”

    另外,分众修筑城堡时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传统意义上的扩张,而是稳扎稳打式的层层渗透。“分众建立的市场格局不是其他运营商说能改写就能改写的,”江南春对笔者说,“分众不但和楼宇等资源签署了排他性协议,更重要的是分众的客户和我们合作愉快,不会轻易选择其他的广告代理。”

    市场的优异表现一再坚定了江南春抢占传媒渠道的信心。新分众要将渠道进行到底,要做渠道之王。于是,分众往往与合作伙伴签订排他性协议,通过对广告场所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占有,控制了渠道,广告客户几乎无可选择。而一旦分众在某一领域或地界形成垄断优势,广告商们与它的博弈必然以失败告终。

    寻找媒体间的绝配

    分析人士发现,在特定的客户群与某类的媒体组合内,不同的媒体组合不仅不会排除其他的媒体,而且还能形成互补的效果。18~54岁受众接收两次互联网广告效果是6%(没提醒回忆度),但一次互联网广告加上一次广播(同样预算)的广告效果为27%。

    美国杂志协会也曾做过一个媒体组合调研,在59个品牌的研究基础上指出:杂志广告所占媒体组合(包括电视及广播)的量增加后,整体广告费保持不变,而整体媒体有效率大幅提高。而长期观察同一组品牌,整体预算一样的情况下,把5%的广告费从电视移到杂志,平均媒体有效率几乎有翻倍的增长。这之中的部分原因,当然是由于做调研的是杂志协会。但在特定的客户群与某类的媒体组合内仍显示出:不同的媒体组合确能带来不同的效果,而且并不是排除其他的媒体,反而媒体间是互补的,这是一种生存方法,也能保障双赢。

    这种结果,给了媒体工作人员,尤其是广告商一些思路:本身要勇于承担,主动提供数据给广告主,好的结果可以让广告以后卖得更好,较差的结果可以去努力改善,一切以投资回报为导向尝试新的媒体组合,在新的媒体年代寻找“绝配”。

    早年的分众,优势的确立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渠道的争夺上,将广告受众分为不同的目标人群,又将客户产品细分为不同种类,对有些渠道进行大力争夺,对有些渠道暂缓进入。把目标主要锁定在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人群,在他们每天至少4次等候电梯的短暂时间中,形成强制性广告收视。

    现在的分众,更多的体现在了其对媒体的组合上。2007年3月,分众并购好耶,开始全面进军互联网,在这一点上,连结各大视频联播网,联合手机广告,不能不说也是分众寻找媒体间绝配的一个反映。“分众提供给广告主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种整体的广告营销的方案,分类网站营销和分众的时尚人士联播网等细分网络一样,也是全面整合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它们有共同的特性。”这是江南春的媒体组合思想。“分类信息网站应该是跟分众秉持的相近的传播理念,那就是力求将传播做得更精准。一些广告信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是没有用的,但对特定的人群,比如登陆这些分类信息网站某一类信息频道的人,再比如订制分众无线有关服务的人,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有用的信息。”

    下一步,分众媒体和传统媒体或许会出现初步融合。尝到互联网广告的甜头、有了手机广告的精确,也有了影院网络的震撼后,电视广告,这个属于家庭和夜晚、有着高覆盖率的传统媒体,成了江南春的重点考虑对象。“有孔必入,无孔造孔”,分众媒体的发展空间不可估量,并且它必定是向越来越细化的方向发展。

    媒体移动化:更紧密的覆盖

    分析数字技术发展、生活方式变化、传媒演变轨迹、舆论影响格局等因素,媒体移动化是对已经发生的诸多现象与事件的抽象与概括。

    报纸瘦报化和小型化潮流汹涌,力求满足人们在移动过程或移动空间中的所有阅读需求,从而扩大报纸的覆盖率。传统的供人们摆在桌上阅读的报纸,变革为便于人们拿着阅读的报纸,进而变革为便于人们在移动中阅读的报纸,其实,平面媒体移动化的演变轨迹已经清晰可辨。

    在广播电视领域,广播重新走向强势,所适应的正是移动人群的信息需求。不管是在乘车时收听,还是在移动过程中收听,广播已经成为重要的伴随性媒体。手机中增加收音机功能,正是对广播移动化趋势的特殊呼应。电视机越来越多地登陆交通工具,出现在户外空间,楼宇电视等新信息传播形式的出现,所要争夺的正是移动???的人们的注意力与时间缝隙。

    媒体移动化的趋势同样体现在互联网上。互联网内容与服务提供方式越来越丰富,使用越来越便利,越来越迅速深刻地改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的运行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成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的同时,越来越快地先成为“网络上的国家”。特别是移动上网的实现,所引发的变化更可能是超越想象的,必然影响舆论格局与媒体走向。

    “来访者沟通的及时性是制约网站盈利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利用互联网与无线移动的结合,移动网站实现网站与手机的直接短信沟通,使业务流失率减到最小,盈利能力大大提高。CSN报告也称“移动通讯与企业网站的结合,给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增添了新的机会”。另一数据提出,移动网站的盈利能力分别比展示网站和互动网站高33.8%和18.6%。

    媒体移动化是不能忽视的历史趋势。要保持舆论影响力和对舆论格局的掌控能力,必须从战略层面研究并投入。分众和江南春,无疑深谙此道。分众的手机广告,良好地链接了分众生活圈媒体中没有跟踪到的点。因为手机和人们关系的贴近,能够覆盖人们生活的全部轨迹,从而完善生活圈媒体群的概念。

    于是,下一步,江南春和分众将怎样为进一步的覆盖,又将怎样为实现媒体的更大移动化而努力。传统传媒形态与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结合,或许会是一种趋势。从整体上看,如何让产品形态形成新产品链,将更进一步拓展分众传媒的影响空间。

    <ime,anywhere,anyscreen”

    “你想想分众越来越像什么公司?”江南春问道。“肯定不像维亚康姆,也不会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江南春随即自己否定,“Google!Google便是一个数字化媒体平台。”江南春受Google启发很大,因为Google自己不生产内容,它做的是将海量的信息和海量的需求实现一对一的对接,从而将流量实现增值。江南春认为在这一点上分众对自己未来的设定和Google神似。

    “以分众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的整体崛起态势,不仅显示出一系列新的媒体产业的成熟,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对于媒体的全新的认知与诠释。”新媒体诞生与成长的动因却是来自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融合。它跟随人的生活轨迹发生,人到哪儿它就到哪儿,进而形成有效的网络化的接触点。因此,它是生活意识形态的衍生物,而它的传播方式已经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平行的横向传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其内容的纯商业化与生活化。

    在准确分析了人们生活移动化和群体化特征后,分众通过所拥有的联播网及各领域对每个圈子的目标受众进行广告传播。通过并购,分众也在物理空间上进行了近乎完美的延伸。

    那么,媒体空间的延伸将是分众及江南春的下一步吗?黄升民教授大胆预言:“今后而言,估计江南春还会继续发力,那就是在新媒体领域继续延展,把生活圈媒体的概念做实,以获得在商业发展上的最优化空间。”

    “媒体具有很强的时空性质。谁能重组时空的传播关系,谁就有可能获得媒体创价机会。”广告学家金定海教授在分析分众的并购时这样认为。“分众的并购是一种基于成熟的媒体营运模式和商业回报价值的战略行为,是在寻求生活集聚区最大程度的传播覆盖,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空间限度,致力于打造在生活与非生活、工作与非工作的过程空间或非自主滞留环境中的传播强效性,尤其注重拓展对消费者的不确定意识状态中的确定性传播,因此,分众传媒的优势值得看好,不仅具有很强的广告渗透力,同时对受众的综合影响力也在迅速突现。另外,对广告主而言,此举将建构立体化、无缝化、精确化的强传播模式,大大提高广告主的投资回报率。”

    “anytime,anywhere,anyscreen”,《连线》杂志在2005年提出的这一全球趋势,分众已经靠得越来越近。分众广告已经无时无处不遍布在户外液晶屏、电脑屏和手机屏上。而且,分众和江南春的脚步还在往前迈,正如江南春所言,“现在的成功仅仅是下一步的开始”。而人们,还可以满怀信心期待分众和江南春上演的下一个神话。


如果您喜欢,请把《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方便以后阅读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新媒体论:不做媒体,做超媒体!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新媒体论:不做媒体,做超媒体!并对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