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怡传播催生的广告天才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世英 本章:永怡传播催生的广告天才

    生性独立、好强的江南春并不想按部就班地为别人打工。于是借助永怡传播公司这个事业发展平台,踌躇满志的江南春把他21岁的梦想切换到公司治理与创业的频道。

    掌舵永怡

    1994年7月,江南春被聘任为永怡传播公司总经理。后来,永怡传播公司也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本土广告公司之一。2001年,永怡传播的全年销售额就已经创纪录地达到了1.5亿元。

    “我们做过联想的上海业务,跟杨元庆谈过。”回忆起那些最初的客户,江南春流露出兴奋。就是这些客户日后成了江南春的良师益友,推动他在广告传媒领域的成功。因为做ShAMPOO广告,江南春结识了从台湾带广告书给他的朋友。“ShAMPOO的老板(台湾客户)带给我14本广告书,启发很大。”也许,正是当时大陆市场上还罕见的这些广告书籍,让江南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轨道和未来的事业前景。

    大学阶段即出尽风头的江南春,面临一年后的毕业却“感觉到了压力”。为了逃离,或更是挑战压力,江南春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成立了东广广告公司。这个公司的运作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两个年轻人的远见。当时无锡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市政建设,受到上海南京路灯火通明的启发,他们的公司凭借“让无锡亮起来”的策划方案拿下了无锡的灯光工程。

    “以上海市的‘灯光改造工程’游说无锡市政府,在商业繁华地点建立灯箱广告,成本只有百万元,而收益却是六七百万。当然,城市形象也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江南春说。事实上,这500个灯箱的工程他们没有投入一分钱,因为前期的制作费用是无锡市财政局为市政工程贷的款。借你的钱,然后做你需要的产品,产品做好之后,你再用我要求的价格买回去。我来的时候带??创意和能力,走的时候口袋里装满了钱。依靠这种“借鸡生蛋”的妙法,也凭借着不懈努力与干劲所挣得的这一笔笔业务,江南春拥有了第一个50万。

    户外广告的商机使江南春淘到了第一桶金。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尚未大学毕业的江南春就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50万元的存款,而那时候他还不到22岁。再以后,创业小成的江南春重新从无锡回到上海,把业务重心从东广广告公司转到永怡传播公司,开始专心经营永怡传播。这时江南春的梦想已经升级为有一天要与国际4A级广告公司(4A,即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的缩写。4A概念在美国广告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传播,并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告公司一个颇具价值意味的专用语)一争高下。

    工作狂、广告狂

    说江南春是个广告强人,其实他更是个工作狂——一个将工作视为己任的不折不扣的广告狂人。

    永怡的员工评价他们的老板时说,江南春能把公司做成这么大,与“工作狂精神”不无关系。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为早九点到凌晨两三点,周末也不例外。虽然,江南春在心中真正向往的却是一个“富贵闲人”。

    “我觉得命运源自你以前的性格。我爸爸对我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评价,第一句是‘烦恼皆因强出头’。我内心有时候会烦躁不安,不具备这个能力,本来不是这个苗,不是这根葱,但是非要强出头,非要去争这个东西,就很烦恼。第二句是‘人是需要一点意志力的’。小时候我早上赖床,我爸爸就对我说这句话。以后我也故意背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我认为这两句话对我是很好的写照。”江南春这样解释自己的拼命工作。谈到过去,江南春时刻强调自己的成功并不是所谓浪漫创意的情怀,而是“持续、不间断地工作”。人们描述他:很疯狂,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如果有人在6点钟下班,他会觉得那是工作态度问题。江南春自己说,他的努力和谨慎,甚至有些过度,这来源于他对失败的恐惧。唯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求得自己内心的安稳。

    “我不羡慕江南春。真的很累,如果你知道他劳累的状况,你就知道什么是成功的代价。他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我都做不到。”江南春大学时的同班同学这样说。江南春每年只有在春节、国庆的时候回家两三天。而小时候,他是父母勤勉的儿子,从不让父母操心,是家里的好帮手。过年的时候,江南春经常在楼下的厨房烧菜,父母和亲戚在上面吃。“每烧一个菜,我就舀一勺在旁边的小碗里,然后一边吃,一边烧第二个菜。”江南春也不爱出去玩,他可以一个人在煤球炉前,听着收音机,两个下午就摊出无数的蛋饺。

    江南春的员工是这样描述在他们心目中的老总:“只要人在上海,江老板都是九点左右到公司,公司上市以后他来得更早,一直到零时,早则十一二点,晚则凌晨一两点,而且基本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

    江南春的衣柜里面找不到休闲的衣服,全部都是衬衣,因为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好像只有工作。“我唯一的消遣就是足底按摩,假如可以我几乎每天都想做,”江南春解释,“这种消遣可以一边不停地打电话,一边还能感觉到挺对得住自己的。”

    “对于我的父母,他们二老肯定还是有失落感的。因为他们不能常常见到我,所以他们有种矛盾的想法,有时觉得有个平常的小孩也蛮好,能经常回家坐坐看看;有时觉得有个出名的儿子也很好,别人能经常提起,很是风光。这两种感情是交替的,可实际上不能兼得。”

    “虽然我可能不是中国最努力的人,但一定是中国最努力的100个人之一。我所认识的创业者,陈天桥、马云、李彦宏……真的还没有轻轻松松成功的,没有谁过得很自在,大家都觉得很疲惫,尽管有时候谈起创业会很兴奋。成长的压力都很大。”江南春又补充道。

    如果成功必须有代价,那么江南春的代价是时间、个人爱好甚至性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变成了一个很片面的人”。

    “我觉得工作能改变人的性格。以前读大学写诗歌的时候,我会写‘献给新中国女大学生某某的一组情诗’,贴到人家寝室门口……还是很有激情的。后来工作了,做了广告,知道做事情要有分寸、有尺度,就不玩了。出了大学我就再也没谈过恋爱。我把谈恋爱这件事集中在大学里都做完了。”在担任永怡传播总经理期间,江南春觉得,工作才是他唯一的选择。他终究也由一个学生式的诗人,彻底转变为立足广告传媒领域的广告狂人。

    <广告霸主

    通过江南春的个人努力和公司全体员工的精诚合作,永怡的营业额直线飙升,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左右。1995年,在当时的上海滩,能将广告收入做到500万的广告公司还并不多见。

    在江南春带领永怡传播一统上海It广告市场的征战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其最为荡气回肠的一场It广告战役——“LG未来窗”。

    1998年,韩国电子巨头LG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永怡传播竞标LG的广告代理时,江南春将广告策划方案瞄准了“LG未来窗”这个产品。“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产品是平面显示器,根本不会有人来买。当时,LG也有很多普通级的产品,但我认为我们的备战一定要为‘未来’而战。”

    皇天不负有心人,LG最终接受了永怡传播的广告方案,江南春也开始将钱投放到“LG未来窗”这个产品上。第一年,永怡传播打出很多“LG未来窗”的广告,但是产品并没有见到有什么大的起色。到了第二年,江南春顶住压力为“LG未来窗”的广告又扔了很多钱,结果,产品销量一下子打开了缺口。“第一年,只卖了5万台;第二年就上升到66万台,第三年已经到了89万台,到了2000年,‘LG未来窗’已经成了平面显示器的‘代言人’。”

    曾有记者问江南春:“扔那么多钱砸广告,没起色,仍然砸,你是基于怎样的判断?”江南春的回答是:“我当时想了两点:第一,我认为LG在传统产品的市场上根本没有优势,渠道也没有竞争力,跟三星、飞利浦根本没法竞争,就不如进入这个市场的最高端来竞争,树立最高端的形象,然后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第二,只要LG积极地先抢到一个平面显示器的市场,我相信两三年内,平面显示器一定会取代球面显示器。从产业趋势上来讲,这是发展的必然,我们的战略非常清楚。所以,你后续的产品一定要采取非常反逻辑的方法,一定不能按照正常逻辑去做,最安全的是最危险的,最独特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由这场战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南春的一个成功“密码”便是他“反逻辑的战略眼光”。这么多年,每天晚上,江南春回到家都要看一个小时的专业图书和杂志。专注于一点,及时地补充“养分”,然后有分析和数据支持的“不按常理出牌”,加上拼命干,机会和成功自然不会放过像江南春这样的人,而永怡也在江南春“反逻辑的战略眼光”策略下在上海广告界声名鹊起。

    然而,真正铸就永怡成为十里洋场的上海滩It广告霸主的却是一次偶然的“姻缘”。江南春有一个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友,负责IDG在华东地区风险投资的业务。IDG当时是世界著名的It出版集团,在中国投资了大量的It媒体,想在上海设个点推广它的业务。江南春私下里早就认识了这个IDG的朋友,在很多场合也经常碰到,一来二去变得相当熟悉。这个朋友建议江南春和IDG进行合作,然后一起开拓中国It领域的广告市场。

    其实,江南春也早就有了进军新广告市场的打算。虽然1995年永怡传播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达到500万元左右,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中型的广告公司,在上海也有许多的广告客户,甚至包括联想等在内的国际知名企业,但因为公司没有太多固定的核心大客户和业务,没有一个核心的产业可以依托,所以江南春清醒地认识到,此时的永怡,“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会产生许多的问题”。

    在这之前,江南春对于It产品其实一窍不通。几年的广告生涯,他已经习惯了做消费品的大众广告,并没有将业务划分得如此之细。虽然,当时的江南春已经有了It方面的各种人脉资源,比如见过杨元庆,也代理过联想在上海的广告,但对于诸如英特尔等It公司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江南春却心中没谱。不过,此时已经敏锐察觉It业在不久的未来将成长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的江南春,没有放过这样的机缘巧合。江南春不仅精明地意识到IDG这棵“大树”的分量,而且凭借着诗人的敏感,毫不费力地嗅出了It广告市场在未来的发展状况,于是他开始调整永怡传播的业务方向,专心去攻It广告市场。

    “当时IDG传媒集团想并购一些广告公司,为他们的传媒业服务,而我做的就是广告公司。IDG传媒集团总裁对我个人也有很好的评价。于是,在1995年底,IDG决定收购永怡。”但这样的机遇却因政策的限制未能成行。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外资不允许进入中国广告业。不过在1995年底,永怡传播和IDG还??通过协议进行了合作,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江南春成了IDG上海办事处的主任。1996年1月1日,江南春进入IDG传媒集团,为他们筹办上海办事处,永怡自然地成为IDG传媒业务最主要的广告代理商。设想一下,IDG在中国投资了很多It媒体,永怡传播在上海积累了大量的It客户,江南春一方面在It媒体上有话语权,另外一方面,It客户做广告又要找江南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江南春的永怡传播想不赚钱都不行。很短的时间之内,永怡传播就成为上海滩It领域最大的广告代理商。


如果您喜欢,请把《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方便以后阅读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永怡传播催生的广告天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永怡传播催生的广告天才并对分众的蓝海·创意江南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