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着偷偷塞进去一些东西——派翠西亚?康薇尔《黄蜂窝》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唐诺 本章:只为着偷偷塞进去一些东西——派翠西亚?康薇尔《黄蜂窝》

    康薇尔是个很有意思的小说书写者——我个人通常不只把她看成是在书籍市场上取得惊人成功的畅销作家而已,事实上,她机敏而且顽强地两面作战,既服膺类型小说贩卖的基本游戏规则,又相当程度把推理小说当自己言志的载体,叙述自己的真正感受、梦想和信念,讲她自己最沮丧、最悲伤难以自持的心事。因此,纯粹就推理小说的市场性要件而言,康薇尔小说比方我们长年读下来的“女法医系列”并没想像中那么“干净”,她篇幅厚重的小说总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可被看成是多余的,拿掉它们既无损于案件的顺利进行,亦足堪应付市场规格的基本要求。我们得公平地讲,对于我相信比例并不高数量有限的一些读者而言,这多出来的部分,是康薇尔慷慨的赠予,也是小说最丰饶之处;然而,对于更大多数并没要想这么多的正常推理读者而言,这也会成为干扰成为轻快阅读时的负担。于是,康薇尔这样两面作战的书写方式,就跟二次大战的德国挥军苏联东西两线同时开打一般,这里头总有一个严酷的讨价还价过程,既在康薇尔书写的内心中反复进行,亦在她和她的读者之间反复进行。前者,她得妥善地分配她必须讲的话和她真正想讲的话,如何考虑她推理小说基本规格的承载拉动力量来决定加挂车厢的数量及其重量;后者,她应该晓得其中有现实的冒险成分,她试图畅所欲言的那一部分空间大小,取决于她的基本读者受她讲故事、讲案件和追索推理这一部分的吸引程度,也就是说,她得在推理主轴上更成功更精彩更紧凑,才有机会让她“离题”去讲话而不至于戛然中断她和读者之间的必要但不保证忠贞的联系。当然,至此为止,所有有形无形的证据一致告诉我们,康薇尔是非常成功的,她疲惫辛劳的代价是丰美的,但能够的话,我们顶好晓得她成功的特殊操持方式,这和她小说的独特内容是交互作用相互说明的,如果我们要继续念她小说的话,这个理解会帮我们把她从诸多无深奥理由的畅销作家中正确分离出来,知道她真正的、不比寻常的好。

    有关人的职业志业之辨,人们已讲得够深够久,以至于这个问题已不只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必要规划和抉择而已,它一直牢牢联系于公共社会领域,事关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解放这样又严重又复杂的大问题。

    如今,夏绿地再鼓余勇,在二〇〇四年重新建造一支新球队,这回则是猫科的山猫队,阵中最好的球员是年轻的中锋欧克佛。

    一个亚马逊警察王国城市都待不下去了,遂南飞到爵士乐之都新奥尔良去,惟仍保留大黄蜂这个记忆着它诞生之地的队名(原属新奥尔良的爵士队去了严肃生冷的犹他盐湖城,原属千湖之州明尼苏达的湖人队转到加州的干燥阳光大城洛杉矶,原属圣地亚哥港市的快艇队亦迁入内陆的洛杉矶,因此,队名遂变得有点突兀滑稽)。

    性别的藩篱打开了,却任意流窜不知所适,如同《圣经》所说,黑暗已过去,但黎明却不见到来。在如此一个让马克斯·韦伯悲伤难言的时刻,我们所看到小说中魏丝和巴西的结伴夜间巡逻任务,遂成为一趟美丽、温柔但孤独难解的旅程,一趟最危险的夜间奇特飞翔——我们看下去吧。

    博尔赫斯从这里追问为什么有这部书?博尔赫斯提出了最人性最体贴却也最深沉的答案:“我觉得但丁创作这部文学杰作的目的,是为了插进一些他同无法挽回的贝雅特丽齐重逢的场面。……他知道已经一去不返的那个微笑和声音才是最重要的。开头说,他有一次在一封信一口气提到六十个女人,以便偷偷地塞进贝雅特丽齐的名字,我认为他在里重复了这个伤心的手法。”

    这个新系列,以这么一只嗡嗡扰人的大黄蜂飞翔前导,蜂巢所在是有着几百年历史掌故而且至今仍存于美国人常识之中的夏绿地,这个名称仍保存了浓郁女性气息的城市系奉殖民时期英国乔治三世的皇后命名,台湾一般不理或不知道此一历史过程而译为夏洛特,让她显得中性而透明,甚至印象里偏向雄性,带着淋漓蒸腾的一身汗味,这是因为——我们这么说好了,夏绿地城,这里或该叫夏洛特,距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的家乡没太远,当然,乔丹打的是芝加哥公牛队,但这告诉我们,这股男性的汗味究竟从何而来。

    这寻不寻常呢?在现实世界中也许还好,美国有这么多城市、这么多个市警局,说不定就真有如此特例,但起码在犯罪小说史上却几乎是首见的。这里,在小说和人生现实之间,我们通常有个不假思索的迷思,认定人生现实是僵固的、一成不变的,比较奇怪比较不寻常的事情只会在允许幻想的小说世界发生,但事实并不真如此,尤其是比较认真比较严肃比较有问题想问而且还试图讲出个道理的小说。原因我们只简单扼要来说,现实人生,不只是外表上的芜杂无序而已,更要命的是,各式各样事情的发生、存在和复归消灭是根本不必跟我们附带理由的,它就只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光靠无止无休的局部性偶然或者笼统的整体“命运”就直接成立了,因此,在每一处的现实人生边界,总蜉蚁般泡沫般不断冒出来太诡异、太荒唐凸梯、乃至于太戏剧性太“虚假”的东西;但小说家却是远比上帝需要讲道理的职业,不拥有如此完整而且野蛮的自由,小说不仅仅是看到,而且是个认识过程,从发生的、由来的、发展的过程到将来的可能性,必须理出个或松或紧的头绪来,即便是偶然是命运,也得当一个认识和思考对象来处理过,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麦克白》那样,因此对小说而言,有太多人生边际之事,或因太短暂、太泡沫、太没内容云云不值得处理,或因太单一、太特例、太寻不出理路云云得耐心搁置着暂时不处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提到六十个女人,只为着偷偷塞进去一个名字——我们拿博尔赫斯这么美好而且丰饶的发见来谈职业和志业,当然有点糟蹋东西之感,还好这并非用后即弃,我们可以一直记着它保有它,他日读其他小说、想其他事情时也依然美好如新而且带来启示。

    康薇尔的小说,外表上很容易分类归档到侦探犯罪小说的某一个既有的亚类型之中,但实质内容则不然。比方说,女法医史卡佩塔系列,不就是当前极火红、尤其因为有个李昌钰更在台湾成为神话的科学鉴识办案小说吗?大黄蜂系列的如此中心人物构成,不就是行之有年的所谓警察(程序)小说吗?但我们已再三见识到了,史卡佩塔这位专业修为过人的首席州女法医,并非只在解剖室里操持锋利冰冷手术刀、透过显微镜看分解成微粒的世界而已,那是她的职业,她的主要生命技艺位置,她第一眼被社会辨识、第一句被用来介绍的最独特最醒目部分。事实上我们知道,人穿着社会制服一天工作八小时或加班到十小时,而就像水滴复归泯灭于海洋之中似的,我们每天仍有十四到十六个小时得过,当然,无形的社会制服仍会渗透到这部分来,是社会机制的不懈侵扰,但有来有往,在我们板起脸行走于专业职场的那段时间里,制服底下,仍包藏着,或者说根本包藏不住的,我们仍是个完整的人,我们的心思时时游离出去,我们说着并非总是专业性的语言,即使在最忙碌最工具化如左派大声抨击的焦头烂额劳动时刻里,我们内心仍断续响起自己微弱的声音,我们仍有自己的独特心事,从那十四到十六小时携带过来的。

    阅读史卡佩塔小说,我们知道并也惦记着她的法医身份,可我们也时时迷失在康薇尔所提供的、她这个人具体心事具体经验细节的多层次多歧路生命之中,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久了、多了、深了,我们当然还是晓得他的职业身份,可是你不会神经病到只从这个视角去看他。

    在进一步来说完整的康薇尔和作为侦探犯罪小说家的康薇尔,谈职业和志业的相互拮抗和渗透之前,我们来看一个动人的文学书写诡计,以及一次美丽的发现。

    聪明到一种一言难尽地步的博尔赫斯,在他读但丁九篇(谦称为)随笔之一的《贝雅特丽齐最后的微笑》文中,谈到书中或者说文学中最悲伤的三行诗,是但丁在他挚爱的贝雅特丽齐引导下走向光明的天国,然而,就在登上完全由光组成的最高天那一刹那,贝雅特丽齐却离开了他,就像在现实尘世中她两度(先是嫁予他人,然后二十四岁就死去)离开他一般,只除了更美丽更圣洁也更绝望。

    仿佛在微笑,又朝我看了一眼。

    而且,人总会累的、会生病衰弱、会所料未及,而且还一定会苍老,除了死亡的最终保护,我们总存在着力有未逮修补不到的生命裂缝,也因此,人才独居不好需要同伴,需要彼此善意的相待,需要一个更好一点的社会。

    假小说中的真东西<\h3>

    所以关于这三行诗,不容易被发现它的悲伤乃是因为,博尔赫斯指出:“事实上,其中的悲剧成分与其说是属于作品,不如说是属于作者;与其说是属于作为主角的但丁,不如说属于作为撰写者和创作者的但丁。”

    因此,康薇尔在最传统雄性统治领域的警察世界中,把这两位可敬、世故而且仍美丽的女性推上最核心的位置,我们很可能得认定她是有意的,问题不在于现实的夏绿地城乃至于有哪个了不起的城市曾经如此,而是,她意欲何为?

    我个人甚至觉得黄蜂窝这个系列重叠的部分极可能更多,更贴近康薇尔自己,只因为史卡佩塔系列里法医这个身份太醒目、太专业又太有自身的想像力了,其他部分自然相对地隐没下去,从而不能像黄蜂窝那么均匀;而且,追根究底来说,康薇尔的人生之所以不凡,并不在于她的任一种身份(每一种身份都有成千上万人担任过),而是所有这些身份浓缩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必然化学效应,其中的关键是性别,而黄蜂窝系列最特别的地方正是性别。

    一般而言,我们总是把人的职业和志业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极少数幸运的特例之人才可能让此两者合而为一,其他如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为着安全、为着温饱,为着其他形形色色的情非得已理由,我们只能二选一,而且这个“一”只能是无趣的职业,从而,志业只能像一个隐藏着的好梦,夜深时少年心志一样拿出来摩挲一下擦拭一下,或好一些,当成一个遥遥的目标,它可以增强我们职业工作的耐力和韧性,并暂时以业余的、私密的、无任何经济性功利性效益只能由职业喂养的兴趣嗜好形式保存下来,希冀有朝一日。

    而完整的康薇尔是什么意思?该如何说明?这里我们不得不损伤完整的加以分割来讲——从康薇尔本人具体的生平经历和生命大事来看,我们已晓得的至少有这么几桩:她念过法律,当过警察,跑过新闻,还众所皆知地担任过和一具具横死尸体紧密相处的法医助手,此外,她还是一名出过纠纷的同志云云。而这些已有着危险、犯罪乃至于死亡清楚印记的奇特经历和身份,却又无可遁逃地建立在她天生的女性躯体条件上头,这使得所有的危险、犯罪和死亡登时有了乘数放大的效果,成为一趟难以言喻的奇特半生历程,我们并不难据此在心中浮现出一个基本生命图像来,这个图像,参差叠映在史卡佩塔身上,也参差叠映在此番魏丝为首的一干人等身上。

    我个人以为,在人的职业和志业之间,这样持续的渗透和讨价还价,不仅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处,而且才是它真真正正的主体样貌。

    在任一种职业工作必然时时袭来的沮丧心绪中,这些话我们都很容易听进去而且愿意挺身作证;然而,在真实日子里,事情却也很少会发展到如此极致如此戏剧性的地步。比较不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承认,职业工作并非单薄如纸且坚硬如铁板一块,装不进任何东西,它或多或少总有一点弹性一点空间的,可以不无委屈不无辛苦或冒险地装进一些心志里的东西,而我们通常也一直试着这么做,在六十个乏味的工作中偷偷塞进去一个名字。

    好,康薇尔是个职业类型小说家,也极职业性地从一个既有而且大众欢迎的书写角度切进去,但通过市场圣彼得看守的窄门之后,康薇尔便尽可能地整个人扑上去,不保留地调动自己的完整资源和配备,不像一般商业利益挂帅的成功通俗作家那样,吝啬的、分割的、置身事外的、一点风险也不敢冒的,因此,康薇尔的小说中总有一团火,虽然只是闷烧着,色泽也显得很忧郁,忧郁到近乎不明所以的地步,但一个有基本眼力的读者也很容易感受到,其中很多东西是真的,很多经验细节是真的,很多话也是真的,真东西有某种质感和重量,不会只是空虚的语言,空虚的一抹鬼影子。

    这部《黄蜂窝》是帕特丽夏·康薇尔的一九九六年“新”小说,或该说新系列的就此展开。当然,小说本身有头有尾,案件亦在书末顺利终结,但读小说的人却也会感觉到有更多东西犹发展中,正蠢蠢欲动。

    然后转过脸,走向永恒的泉源。

    我也以为我们可以试着从这个视角来看康薇尔的小说。一方面,这样我们会比较准确也所获较多地理解康薇尔;另一方面,这样我们可以收集到康薇尔这么一个生动的佐证,在我们一样时时受困于职业和志业的辛苦讨价还价时刻,不至于觉得那么孤单乏力,也许还可从中汲取出某种借鉴和启示也说不定。

    一趟夜间的奇特飞翔的丈夫,惟婚后多年丈夫却自杀般持续狂吃发胖而成了废人一名;年轻的巴西是全书的男性焦点,正直聪慧又充满干劲,但同居的寡母在他警察父亲挨枪殉职后终日酗酒并守着电视不放,而且巴西又长太帅了,天神一般,成为他年轻生命的沉重负担,报社有位同志男同事天天尾随挑逗想吃了他,还有个匿名的饥渴女性每天半夜打〇二〇四电话骚扰他……

    性别,在黄蜂窝系列中不是当一个单一性、封闭性的问题来问,而是性别无所不在,参与每一件大事小事;也就是说,性别不只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而已,康薇尔进一步把性别当基本视角,用性别的眼睛来看世界,把行之有年的社会犯罪小说置放到这个特殊的光线里。

    在汉默和魏丝联手统治这个警察王国的有趣基本设定上,我相信,康薇尔要说的可不只是男性相对软弱懦怯这样女性主义的制式嘲讽而已,而是每一个人性别藩篱的瓦解,传统所认定泾渭二分的那些所谓的男性女性特质相互流动渗透,呈现出某种如生物学教科书上所写“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奇异图像来,但比较让人悲伤的是,这不是喝大和解咖啡式的趋同成和平圆满的中性,让每个人本性中的阳性阴性特质舒适地各得其所,而是某种矛盾和对抗,形成每个人自我的断裂撕扯,同时也构成了人的残缺和孤独难耐,只能不间歇地用身体和情欲召唤彼此。

    是谁在阻止性别的和解?是谁不让每个人本性中都具有的男性女性特质和睦相处?康薇尔没明白备好的答案,却隐隐约约把箭头指向社会,让她的小说既是印证,又是寻求——小说中,角色最吃重、年纪也和她自己相仿的魏丝是最生动有趣的一个。我们读着小说,不断看到她的强大,但却也不断提着心忧虑她的“柔弱”。我们应该说,人类社会的进展分头并行,总是不均匀的,不均匀到自身形成荒诞的矛盾,比方,一方面我们不断发明创造,早已脱离用肉体力量或尖牙利爪进行原始搏斗的古老世界,可我们又顽固地保留了这个洪荒日子的记忆、习惯和彼此对待方式。魏丝这样的女性,她隐伏的柔弱和危险显然不源于她自己,而是这个社会到此为止仍相信她是“可欺负的”——当所有人相信你是可欺负的,你便只能是柔弱而危险的,因为这是某种集体迫害的形式,你是一个人在对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而且,这也就成为非一己之力所能解除的宿命困境了,不管你把身体练多壮,跑多快,枪法多准,脑子多敏锐,情感多坚硬,心志多强韧云云,这些只能程度上地保护你,但也许让你更成为目标,更招来危险。

    博尔赫斯如是说

    类型小说不坚持要真东西,因此,那是书写者的,是她偷偷塞进去的东西。


如果您喜欢,请把《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方便以后阅读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只为着偷偷塞进去一些东西——派翠西亚?康薇尔《黄蜂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只为着偷偷塞进去一些东西——派翠西亚?康薇尔《黄蜂窝》并对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