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华凌并非为了遏制科龙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润 本章:收购华凌并非为了遏制科龙

    2004年,已经20岁的中国企业群体步入青春期后变得躁动不安了:1月,tCL与法国汤姆逊签署合作协议,李东生为此“瘦了20斤”;7月,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48.9%的股权,业界人士跌破眼镜;11月底,盛大以9170万美元收购韩国ACtOZ公司29%的股份,收获《传奇3》和《A3》后的陈天桥为第二年荣登首富宝座做好了铺垫;12月,联想正式宣布接手IBM的PC和笔记本业务部门,柳传志在签字时“感受到全中国乃至世界目光的注视”,从年初开始的“并购外资品牌”连续剧终于在高潮中告一段落。如同雅典奥运会中全面丰收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一样,企业界的“雄起”足以令人骄傲自豪。

    在狂欢和喧闹中,何享健迎来了美的自MBO以来第一个高峰年,经营收入由2003年的175亿元飙升到330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善于资本运作的何享健自然不会放过踩“并购”的油门进而驶入“冰洗”快车道的超越机会,不过,他并未将目标放到洋品牌身上,而是先吃“窝边草”。如今看来,当年轰轰烈烈的并购浪潮后来演变成“冰火两重天”的悲喜剧,至今仍“消化不良”的企业不在少数。

    2004年11月4日,华凌在香港宣布,大股东广州国际华凌与美的已经签署相关协议,以每股0.35港元的价格购入42.4%的华凌股份,总价达2.345亿港元,美的由此成为华凌第一大股东。从11月1日上午9点35分开始停牌到11月4日上午9点36分复牌,华凌在短短3天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凌集团成立于1985年,是广东省著名的家电企业,也是第一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家电企业,素有“华南虎”之称。1997年,华凌巨亏1.7亿多港元,第二年继续亏损9000多万港元,到年底累计亏损达1.9亿多港元;此后3年财务报表显示连续赢利,到2001年底亏损降到4000多万港元;然而,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近2亿港元的巨额亏损,累计亏损达到2.5亿港元。在“国退民进”的浪潮中,回天乏术的华凌投靠美的。真可谓世事无常,10多年前,何享健曾一度依靠华凌的散热器订单养活了整个空调厂。

    收购完成后,业界一度猜测美的真实意图并不是做大华凌,而是将劲敌的品牌彻底毁灭,让它沦为美的贴牌加工厂。何享健对此公开表态,美的将信守诺言,华凌专注于制冷产业的定位不会变,华凌品牌将在继续使用的同时保持独立运作,并充分利用美的的平台与资源,实现规模、效益的优势互补。

    谣言尚未澄清,先知先觉的观察人士又有惊人发现:美的并购华凌矛头直指科龙。做冰箱起家的科龙通过并购空调企业叫板美的空调,做空调起家的美的势必会反扑杀入冰箱,双方的“战火”也会像美的与格兰仕那般“烽烟不绝”。

    真相究竟是否如此,恐怕得等到5年之后才能揭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的收购华凌与tCL、东芝有关。就在美的收购华凌的同一天,tCL与东芝达成协议,合资建立冰箱及洗衣机生产线,东芝占合资制造公司70%的股权,tCL占30%;在合资的销售公司,tCL股权为51%,东芝为49%。这个消息令外界惊诧,外界普遍认为美的与东芝渊源很深,双方将会延续到冰箱和洗衣机领域的合作,美的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却未曾料到第三者tCL会突然插足其中。

    早在2004年5月中旬,美的的就与美泰克集团签署协议,全部接手其在荣事达·美泰克合资公司中持有的50.5%的股份。据媒体报道,美的付出1300多万美元就获得美泰克8年前投资7000万美元的资产,可谓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业内人士认为,美的收购荣事达也是为了在与东芝的合作中提高谈判筹码。

    2004年华凌中报显示,大小冰箱销量达到53.87万台,营业额高达36.55亿港元。通过收购华凌,美的得到了后者80万台的大冰箱产能、18年的冰箱从业经验,冰箱产能将一跃升为200万台。此外,这次收购能令荣事达管理层和合肥政府对美的做大冰洗行业增强信心,美的通过收购做大冰洗领域的脚步不会停止。由此看来,收购华凌显然能令何享健忘记与东芝擦肩而过的遗憾,美的此番收购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接手后何享健派方洪波出任华凌集团董事长,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清理,对沉积多年的账本重新核对,最后终于从乱麻中理清头绪:华凌巨亏6.29亿港元,还外带1.2亿以上的债务缺口。这场噩梦纠缠美的达3年之久,直到2007年才实现扭亏为盈,而期间走马灯似的人事更迭和饱受“裁员、高管遭清洗”之类的非议,则毫无保留地折射出何享健在华凌身上倾注的心血。

    2007年11月23日,美的电器发布公告称,拟以4.8亿元受让控股股东美的集团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华凌系白电业务资产,而华凌集团则受让美的集团的家电电机业务,并改名为“威灵控股”。通过这次资产置换,美的集团旗下美的电器与华凌集团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资源整合得到进一步加强。

    华凌无疑为何享健做大冰箱产业宏图提供了强力支持,美的在中国家电行业的强势地位也因此得以巩固。收购之后,何享健一直让华凌走中高档路线,但规模不足这个“短板”并未能妥善解决,要突破华凌全国性扩张和规模扩大的瓶颈,何享健仍然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做更多的努力,“通过收购、兼并等各种途径实现相关多元化发展”是他的口头禅。

    显然,此时华凌的假想敌并非科龙,事实上,何享健从并购开始就没有将眼光局限于顺德的同城相争。在他的并购字典里,只有“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这类海阔天空的词汇。


如果您喜欢,请把《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方便以后阅读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收购华凌并非为了遏制科龙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收购华凌并非为了遏制科龙并对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